本月最新
一、我的西城
我的西城•讓臺北綻放美麗的驚歎號--專訪臺北市長郝龍斌
文、圖/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西區,是這個城市最早的市中心與商業鬧區,許多臺北人成長的記憶就是圍繞著西城的街景、老店、各種人物和氣味。出生在臺北市的市長郝龍斌,從小在西城長大,對這個童年時代熟悉的市區有著深厚情感,上任以來更不斷思考如何串聯「臺北西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從人文情感出發,兼納都市規劃的專業視野,積極地讓這個擁有獨特魅力的區域再次更新提升,綻放鮮活的生命力。
《臺北畫刊》將從下期開始刊登《天下雜誌》第433期製作的「新西城故事,臺北西區正編寫全新一頁」專題,本月率先邀請臺北市長郝龍斌分享自己的西城記憶、市政團隊對西城再造的努力,還有每個市民對西城蛻變的期待。
臺北西區早年由於通商口岸重鎮與商貿中心等功能完備,因此發展出幾個重要的人口聚落和商業區,如艋舺、大稻埕、大龍峒等地,進而開創長時間的繁榮局面,也帶動了臺北將近兩個世紀的興盛。
臺北的西城,就這樣成為這座城市與世界互相交流認識的起點。
現況:
臺北西城
留在童年記憶裡的繁華
生在臺北的市長郝龍斌回想起自己在西區度過的童年:「我的父母當年舉家遷臺,最早就落腳在大稻埕,房東是有記名茶的老闆。當年每天早上房東都會幫我媽媽燒煤球,也時常教我媽媽做菜,在我的童年記憶裡,臺北西區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地方。」
在臺北長大的郝龍斌,對於西城的情感始終相當深厚,他見證了西區的興衰,發現隨著鐵路運輸興起,臺北經濟發展逐漸東移,許多奠基在西區、具傳統特色的產業與商行也慢慢失去競爭力。而在硬體環境與經濟產業的發展上,也不如東區有計畫,加上河岸腹地有限等不利因素,西區周邊生活環境與品質於是逐漸走向下坡,也激起他強烈希望透過都市再生與景觀改造,讓西區找回過往風華的動力。
對策:
一個市民會引以為榮的更新計畫
許多人對都市更新有著刻板的印象,認為這些巨大的變動往往需要付出古蹟消失、社區生活文化被犧牲等代價。但郝龍斌對於臺北西區的都市更新計畫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西區充滿豐富的人文和歷史資源,包括古蹟、寺廟、特色小吃及傳統產業,都是發展再造的優勢:「我們希望『未來的西城』是透過老街重新包裝、景觀活化、動線設計,並引進新的文化觀光因素及時尚文化創意,讓區域特色能夠更為彰顯。」
剝皮寮、西門紅樓就是成功再造的範例,不但打造臺北市重要的觀光景點以及活動場地,周邊店家生意也大幅提升,目前北市府都市更新處也正規劃在迪化街設計供遊客觀賞大型演出的表演空間,讓整個西區活動更多元。
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西區,散發出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與故事性,因此結合觀光與影視媒體,便能達成事半功倍的城市行銷效果。電影《艋舺》於剝皮寮拍攝,讓此地已成為觀光客最喜愛的特色景點,對照先前破舊殘敗,幾乎很難想像,也證明西區發展的軸線正在逐漸翻轉。
從實務面來看,目前建商、開發商看準西區發展潛力,早已分別在萬華、大同等地推出相當數量全新建案,帶動房價上揚。飯店業者、大賣場也陸續進駐,西區早已不是過去蕭條景象。尤其未來臺北車站作為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匯集臺鐵、高鐵、機場捷運、臺北捷運等「4鐵」共構,再加上長途客運及公車之轉運,預估一天將有約40萬人潮在此轉運,更將帶動整個西區起飛。
為了提高臺北城市競爭力,郝龍斌上任後透過法令鬆綁、提高容積獎勵,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補助老舊建物整建維護,落實都市景觀改造,目前已展現不少成績,也讓原先發展遲緩的西區逐漸翻身,地方產業出現振興跡象。他相信透過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及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臺北將真正成為宜居的花園城市。
規劃:
臺北好好看
嶄新市容與世界接軌
「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主要目標就是配合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透過公部門預算投入,以及建立民間參與更新、綠美化機制,推動都市景觀改造,響應節能減碳主張。
這個計畫推動1年多以來,已經對市容產生相當大的變化。以系列1「臺北地標建築.增加開放空間」來說,北市府提供容積獎勵,大手筆推動開放公共空間,鼓勵民間投入城市地標建設,目前審議通過中國信託企業總部等11案,總投資金額約1,000億元、為市民增加6.3公頃開放空間、提供3,800人就業機會、營運後提供17,900人商辦就業機會。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也引進「減法」的生態觀,鼓勵拆除窳陋建物,市府協助簡易綠化,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創造了99塊綠地,面積高達20萬平方公尺,減少相當108座大安森林公園碳排放量。
同時有越來越多學校圍牆改成開放式綠籬,「尤其我們已經拆掉超過6,000面老舊廢棄招牌,加上市府推動騎樓整平與路平專案」,郝龍斌自信地說:「臺北都市景觀正迅速向正面方向發展。」
這項計畫也加強夜間景觀與彩繪公有建築工作,「例如自強隧道美化計畫已完成大直往故宮方向隧道美化工程,充分突顯故宮入口意向,已有很多國內外電影打算商借取景。我們也邀請國際知名以色列藝術家亞科夫•亞剛,參與創作水源市場外牆公共藝術,到時絕對會讓大家眼前一亮。」郝龍斌舉例說明。
二、士林老街之旅
1
《福氣之旅》來拜神農宮
講到士林,你想到的是觀光客很多的夜市,還是價格直漲的雞排?鑽進老街區,拜拜、嘗小吃,發現不一樣的士林。
散步老士林
【邱雯敏/台北報導】中國時報 06/旅遊 2015/05/16
現在熟知的繁華士林,市區街弄是咸豐年間規劃,追溯士林文化源
頭,得從古廟神農宮開始著手,鑽進前後街舊巷弄,在老屋裡面喝咖
啡佐漢餅,品嘗巷仔內庶民小吃,感受古今交匯的獨特風情。
散步老士林,第一站必訪神農宮,和士林慈諴宮、芝山巖惠濟宮並
稱為士林區三大古廟,士林庄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簡有慶說,神農宮的
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後來因為洪水摧毀,於乾隆六年
在現址重建,至今也有270餘年的歷史,是士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
宇。
2
《台灣好神》舊街廟
傳統聚落尋寶趣
【邱雯敏】中國時報 06/旅遊 2015/05/16
神農宮的前身叫做「芝蘭廟」,原本供奉福德正神為主神,到了嘉
慶年間,官府派人前來巡查,發現工匠將廟宇建築為「燕尾翹脊」,
簡有慶解釋,「當時主事者認為,土地公的神格不符合這種建築規格
。」因此又從唭哩岸一帶請來一尊神農大帝,此後改名神農宮。
神農寶像置於二樓正殿,有黑臉、紅臉兩種造形,簡有慶指出,黑
臉是因為「神農嘗百草」,毒素累積體內而全身發黑;而紅臉則是象
徵神農大帝發明農具、陶器,教人耕作,使人面色紅潤好氣色。
過去農業時代,信徒多向神農大帝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現在
士林一帶幾乎沒有農業了,簡有慶說,神農大帝亦有「藥王」之稱,
其座前童子一手持的是如意,另一手拿的則是煉藥石,現代信徒多祈
求身體健康。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神農大帝手持的還是貨真價實的稻穗,簡有慶
說,稻穗是桃園信徒提供,北部稻作二期,每回收割之前,信徒將結
實累累的黃金稻穗送過來。
值得一睹的還有廟旁的「敬字亭碑誌」,敬字亭是古代焚燒字紙的
場所,代表地方重視文教的表徵,簡有慶分析,從神農宮旁兩塊嘉慶
和道光年間敬字亭碑誌,可以想見在嘉慶年間以前,這一帶已經有了
濃厚的文教氣息,也就難怪清末會有「士子如林」的美稱,也是士林
地名的由來。
神農宮附近,前街和後街一帶是老士林早期聚落所在,雖然已經沒
落多年,但漫步其間,還可以看到多家傳統理髮廳、雜貨店,甚至還
有完整的磚砌三合院,相較於文林大馬路的現代繁華,形成對比。簡
有慶說,咸豐年間士林地區爆發嚴重的漳泉械鬥,舊街被焚毀,當地
望族潘家出面調停,規劃士林新市街,也就是在現士林夜市最熱鬧的
所在。
3
《古味糕點》郭元益博物館
吃糕餅知禮俗
【邱雯敏】中國時報 06/旅遊 2015/05/16
「你知道端午節要吃什麼糕嗎?」「我只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哪
有要吃什麼糕啦!」「以前的人端午節要吃綠豆糕,有清熱解毒的好
處呢!」郭元益糕餅博物館解說員,透過問答互動,引發遊客的好奇
心。
1708年落腳台灣、1867年創立,士林起家的郭元益,在發源地打造
了一間糕餅博物館,分為生命、婚嫁和節慶三大禮俗區,以模型方式
呈現,教人了解過去糕餅業如何與生活息息相關。
除了熟知的月餅,像是嬰兒時期收涎餅,婚嫁的狀元糕、米香餅,
甚至中元普渡才會看到毛齁、必桃,這裡都看得到,解說員說,毛齁
外型像是蓮花,必桃似桃卻有裂縫,蒸好以後會裂開,都是象徵好兄
弟可以早日轉世,脫離苦海。
中國人忌諱談論生死,年輕人不信這一套,禮俗漸漸式微,不過這
些特殊的信仰風俗,倒是讓外國觀光客很感興趣,因此除了每天10:
30、13:30和15:30的定時導覽之外,還提供英文和日文的導覽服務,
須事先預約,門票50元起。
4
《創新食尚》House
of Kuo
漢餅西吃新體驗
【邱雯敏】中國時報 07/旅遊 2015/05/16
除了懷古,也講究創新,郭元益在文林路上打造首家餐飲概念店H
ouse of Kuo,把傳統的棗泥、紅豆、地瓜內餡放進馬卡龍,或是為
傳統糕仔穿上巧克力外衣,以「漢餅西吃」的概念,結合文創商品,
企圖吸引年輕的族群。
這麼新潮的概念,來自郭元益現任副總經理郭建偉,曾經留學日本
三年,郭建偉考察日本百年老店,其中以羊羹著稱的虎屋讓他印象深
刻,從和(果)子切入咖啡廳市場,推出結合日式和西式元素的新式
糕點,在六本木、銀座等一級戰區都占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郭元益。」郭建偉說,隨
著現在少子、晚婚,且文化多元、求新求變,作為喜餅龍頭已經不能
再讓郭元益滿足,希望可以突破現有族群,在新產品研發期間,他甚
至提出「看起來是巧克力,吃起來是糕」的要求。
「濃情巧糕仔」系列,為傳統的花生、芝麻、綠豆口味的糕仔,分
別穿上白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外衣,除了造型時尚,巧克力本身的可可
脂,也增加了糕仔的化口性,交融出中西合璧的好滋味。
「很多人對我們的印象,就是『大餅專家』。」郭建偉笑著說,那
我們就把這個強項發揮到淋漓極致,拆解其中元素,不但推出自製的
內餡抹醬,甚至把紅豆Q餅的概念放進法式吐司,給人全新感受。
5
《前街尋味》阿林切仔麵70年老店
福林冰店古早清涼味
【邱雯敏】中國時報 07/旅遊 2015/05/16
隨口問在地人,阿林切仔麵、福林冰店,都是老士林人推薦的巷仔
內美食。已經有超過70年歷史的阿林切仔麵,剛由第三代郭世宏接手
,麵攤前的菜櫥,看得出歷史,食材都是當天採購或採摘現煮,吃得
到新鮮美味。
前陣子南部爆發黑心海帶問題,第二代郭阿林卻老神在在,他說,
自家販售日北海道進口昆布自己泡發,不用現成品,口感不只是脆,
還有帶有些微天然膠質感,細細咀嚼,還會透出天然海苔的鮮滋味,
一份20元的海帶,吃得到安心和用心。
此外,這裡還有一般小麵館吃不到的蔬菜,菊苣、紅鳳菜,原來郭
阿林十幾年前在北投關渡平原一帶買了塊地,開始自耕蔬菜,「我們
種什麼,客人就吃什麼」,保證當季又新鮮。
這種天氣,就要吃冰消暑,福林冰店賣的是帶有香蕉水香味的古早
味清冰,加上現擠檸檬汁,酸香更顯清爽,老闆李鎮遠說,老店在宜
蘭三星已經開了超過70年,是當地排隊名店,同樣堅持採用宜蘭沙仔
仁花生製作的花生冰淇淋和百香果口味,則分占人氣2、3名。
■士林旅遊INDEX
★台北市士林神農宮/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02-28324955/★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士林館/台北市文林路546號4樓/02-28382700轉
457★House
of Kuo/台北市文林路526號/02-28338377★阿林切仔
麵/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2號旁/02-28310420★福林冰店/台北市士
林區前街63號/02-28360207
三 、北捷龍山寺B2地下街
變身文創基地
北捷龍山寺B2地下街
變身文創基地
2016-12-21 04:09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台北報導
沉寂多時,備受社區期待的北捷龍山寺B2地下街,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文創基地,為活化地下街,北市文化局邀具19家有地方特色的文創業者進駐,昨正式開幕,即日起至1月底也規畫50場免費教學及講座,市長柯文哲表示,嶄新的地下街將能吸引更多觀光人潮,明年龍山寺站旅遊人次將達到300萬人次。
不過對於B2地下街成為文創基地,不少路過民眾直言「不知情」,質疑宣傳似乎不太夠。對此,文化局表示,目前還在試營運,未來會再加強宣傳。
北市府力推西區門戶計畫,將改善艋舺地區列為重點項目,為加速文創基地與旅服中心開幕,北市府一共動用了500多萬元的第二預備金,昨正式開幕。其中B2地下街設有全新的展演、放映室等公共空間,還有屢獲國際獎項的「吳亮儀衣文創」、展現傳統工藝的「阿金文創」等文創商家、工坊進駐,讓地下街不再只是販售商品,也兼具文化教育、體驗等功能。
對於B2地下街的轉變,B1地下街黃姓服飾業者說,B2以前是「紅包場」,加上空氣有霉味會傳到B1,讓遊客越來越少,如今已改善,希望文創基地能吸引人潮錢潮,別再沒落下去。
B2地下街文創業者林淑惠則說,B2文創基地有別一般商場式文創場館,不單是消費文化,還能開辦DIY等體驗課程,儘管預計初期營運不輕鬆,但相信多元特色的空間將吸引更多人探究竟。
不過45歲遊客林玲玲說,以前來過B2地下街,覺得十分髒亂,空氣也不好,文創基地開幕後改善非常多,會讓人想多待一會兒,但不少公共設施如逃生門似乎沒有跟空間一體化,商家之間的連結活動、地下街對外宣傳似乎不夠,若非路過根本不知改變。
改造西區 柯最滿意政績
改造西區 柯最滿意政績
2017年01月19日
04:10
中國時報
張潼、柯伶穎/台北報導
上任剛滿2周年,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接受電台專訪,自稱最成功的政績是改造西區,今年8月緊接而來的世大運也一定會成功;至於最棘手的大巨蛋案,則被他評為「時代的悲劇」。
台北市迪化年貨大街開跑,柯文哲昨特別前往迪化街、寧夏夜市發放發財金。歷年北市府製作的發財金都很搶手,今年再製作約1.8萬份的金雞年發財金,其中有約1.4萬份近日市長柯文哲親赴6商圈向民眾拜年時發放,其餘於春節廟宇走春向民眾賀新春。
台北燈節移師北門
2月4日登場
台北燈節移師北門 2月4日登場
2017年01月21日
04:10
中國時報
柯伶穎、池雅蓉/台北報導
台北燈節今年首度移師北門舉辦,昨觀傳局舉辦記者會,發表元宵節當天西城嘉年華大遊行重頭戲與交維計畫。交通局表示,活動主展演區及開閉幕儀式位於西門紅樓周邊,都會有交管措施,元宵節當天的花車大遊行位於中華路一帶(忠孝西路至成都路),從中午12時封閉至晚上8時,呼籲駕駛人配合改道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台北燈節將於2月4日登場,交通局表示,開閉幕日當天,成都路、漢中街(包括成都路至內江街、內江街至長沙街,南往北車道)等道路都封閉;因應大型花車前置組裝、修補,1月31日至2月4日的早上9時30分至下午3時30分,以及晚間10時至早上6時,也將占用中華路東西側慢車道1車道(洛陽街至漢口街),行經上述道路公車也將配合改道。
評估衝擊最大的莫過於2月11日元宵大遊行當天,中午12時至晚上8時共8小時,中華路從忠孝西路至成都路及橫交進入中華路之道路封閉;另外,傍晚5時至晚上8時,成都路、康定路、漢中街(包括成都路至內江街、內江街至長沙街,南往北車道)等道路都將封閉。
交通局也建議,駕駛人改道東西向可改行民權東西路、民生東西路、市民大道或和平東西路,南北向則改行建國南北路、新生南北路、中山南北路或環河南北路。
北捷表示,鄰近燈節會場的捷運西門站及北門站,視人潮狀況執行西門站跳站停車,由於主燈區臨近西門站的出口1、6,這兩個出口會執行
「只進不出」的管制措施,需要出站的旅客將引導至附近出口。如遇星期假日2月4日、5日、11日、12日,下午3時以後不開放自行車進出。
(中國時報)
西門地下街
8月辦動漫市集
2017年07月08日
04:10
中國時報
陳燕珩/台北報導
西門町是年輕人最愛聚集的商圈,不過中華路底下的「西門地下街」卻沉寂多年,目前僅做辦公空間使用。北市府計畫未來結合西門町特色,打造「動漫基地」,不過推動時程遲未出爐,市長柯文哲指示,短期先規畫活動與市集,引進動漫、青少年相關產業,試試水溫,若前置順利,預計8月可登場。
西門地下街開放至今15年,但由於缺乏手扶梯、電扶梯和卸貨區,出入口僅設在中華路東側,未連接西門商圈,廠商進駐意願低,曾歷經3次流標,被批為「蚊子館」,目前僅做市立圖書館和北捷辦公室使用。
年初北市府與在地商圈達成共識,盼能結合西門町特色,打造為「動漫基地」,不過具體時程至今未出爐,日前遭議員許淑華質疑動作太慢,柯文哲也允諾親自列管。
西門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劉家鑫說,市府擔心廠商不願進駐,但活動辦了,人潮自然會來,西門町動漫產業發展蓬勃,連續4年舉辦cosplay活動,都辦得很成功,動漫產業需要室內店鋪,與其讓地下街閒置,不如發展在地特色,未來可連結捷運西門站6號長廊,讓民眾一出捷運就能被吸引。
劉家鑫表示,柯文哲在6月底的市長室會議已同意,先朝小型活動規畫,試試水溫,商圈預計找對動漫較熟的業者,8月在地下街廣場舉辦市集活動,這場「熱身賽」很重要,有信心能吸引人潮,讓外界看到動漫基地的潛力。
商業處商業輔導科長蔡立韋說,市府會輔導商圈先做試辦性活動,不過目前「北捷地下人行廣場出借須知」中,規定活動不能有營利行為,若能克服法規問題,會盡快協助舉辦活動。
對此,北捷表示,西門地下街狀況較特殊,市長已裁示專案專簽,同意廣場上可舉辦商業性質活動,內部辦理中,會盡快上簽以利後續作業。
(中國時報)
一起來漫步商圈今昔 北市推艋舺、五分埔小旅行
一起來漫步商圈今昔
北市推艋舺、五分埔小旅行
2017-09-17 10:04聯合報
記者莊琇閔╱即時報導
為了讓更多人深入瞭解在地歷史文化,北市府商業處將分別在艋舺及五分埔舉辦在地小旅行導覽活動。艋舺推出3種不同主題,解說參訪青草巷、龍山文創B2及雙子星大樓等傳統街區及新地標。「五分埔」小旅行,藉由五分埔深度導覽及周邊景點串連推廣,提升商圈形象。
艋舺小旅行分別有「站前茶香好傳藝」、「廟前誠心話古今」及「老店新生文化行」3種不同主題,邀請到艋舺達人路向南、王以德與黃秋容3位老師帶領導覽活動,同時參訪保留古早技藝的老店,和受輔導轉型後的改造店家,藉由導覽活動,讓民眾能親身體驗並對艋舺店家有更深度的認識。
10月7日與12月2日「站前茶香好傳藝」路線由新富市場出發、走入青草巷品嘗傳統藥草茶,造訪順春堂體驗手作藥包、沐浴包。
10月14日與11月11日的「廟前誠心話古今」路線串聯了龍山寺、青山宮與清水祖師廟等在地知名廟宇,並至福大同茶莊感受自製冷泡茶的樂趣。
10月21日與11月4日的「老店新生文化行」路線則走訪近年來逐漸蛻變轉型的店家,例如林宅星巴克、雙子星大樓與重新改造的老店家,並於太和餅舖體驗手作傳統餅。
許多民眾對五分埔仍停留在過往成衣加工廠、批發市集的舊印象,其實五分埔已有許多店家創立自己獨立的品牌與風格服飾,逐步發展成多元的時尚服飾商圈。商業處特別推出3條「五分埔」小旅行,規劃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即可輕鬆遊逛的小旅行路線。
「傳統文化行旅」透過雙腳走訪慈祐宮、松山市場及五分埔商圈,深度領略在地風貌。「童心遊樂生活趣」安排重返50年代兒時記憶的黑松世界、台北偶戲館,體驗舊時樂趣。「慢活・文青小旅」帶領參加者品嚐文青巷弄咖啡、漫步松山老菸廠。
活動即日起受理報名,每場次於報名將結束後抽出民眾免費參與。報名及活動資訊可至「台北市商業處-猴呷猴七淘in
Taipei」粉絲團查詢。
訪剝皮寮 看見台北西城故事
訪剝皮寮 看見台北西城故事
2017年12月02日
04:09
中國時報
柯伶穎/台北報導
由台北市立文獻館主辦的「夢.行西城」特展,從12月1日起至明年10月31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盛大開展,以萬華開發史為主軸,精心規畫6大展區,藉由文物展示及紀錄影片放映,希望讓民眾了解台北西城及艋舺歷史。
展覽從「淡水河」興衰變遷角度切入,百年來歷經貿易興衰、產業轉型,乃至於政權更迭,眾多的故事在台北西城上演,共有「河岸台北」、「20世紀的台北」、「記憶之河」、「閱讀西城」、「台北城市映像」、「風華再現」,除了風華再現展區於明年5月開展,其餘都將一路展至明年10月底。
為促成展覽順利舉行,關注萬華歷史發展的各界文史專家學者及相關單位,紛紛鼎力相助。台北市立文獻館長詹素貞表示,本次展覽訴說的,不只是單純地方上的人地時事物,更希望透過文化脈絡與歷史傳承,說明台北市300年來的歷史發展主軸。為了讓民眾能在看展時願意親近、了解歷史,展覽也與年輕團隊合作,重新訴說一個遙遠年代的故事。
除了精采豐富的靜態展覽外,也有一系列結合傳統與創新的教育推廣活動,例如12月9日將推出「老艋舺walking
tour」,透過街遊導覽者的在地獨特角度,帶領參加者感受台北西部開發崛起的歷史脈絡,活動及報名資訊可至台北市立文獻館網站http://www.chr.gov.taipei查詢。
(中國時報)